红番茄网路杂志赞助: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虎妈蔡美儿:非一般的教育


虎妈蔡美儿:非一般的教育






      蔡美儿曾经强调,《虎妈战歌》一书并非教育指南,而是分享教导两位女儿的生活经历,却没想到在全球引起极大的反应。

      蔡美儿,一个普通的名字,因将教育自己孩子的经验写成《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引起各界的哗然,登上了《时代杂志》,还被评为“2011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蔡美儿(Amy Chua)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有“虎妈”之称,身上散发着东方女性固有魅力,同时依然保持着西方女性特有的微笑与自信。
      法律专业出身的她语速极快,“我更希望在东西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操着闽南味的华语,蔡美儿试图向来自东方的听众们解释清楚她正在进行的尝试。
      美国媒体甚至把这本书形容为“如同癌细胞一样扩散”。对于美国社会来说,这位移民“富二代”女性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仅只限于教育理念上,更多的是价值体系上的冲击。
      蔡美儿说:“在美国,一种不安全感的观点认为国家正在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说到国力的比拼自然会联想到教育。很多美国人在讨论美国国力下降的时候把问题归结于美国教育出现了问题,而作为崛起的中国,教育模式此前并不为美国人所解。”

教育方式成美国社会特例
      如今,她认为自己被关注主要是她的教育方式成为了美国社会的特例。在美国,孩子们的上学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3点,剩下就是娱乐时间。这在她看来是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她觉得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引导,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据她所知,很多人事实上成为医生和律师,其实不是自动自愿去做的,而是父母帮他们做的选择。但当他们工作之后很多人会产生兴趣甚至因此而感谢父母。以她的观点来说,孩子在10岁之前缺少自我判断选择的能力,而父母就应该去帮助他们。
      蔡美儿自觉父母早期生活非常艰苦,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今天的成就和地位。作为第二代自己也凭借努力获得今天的成就。作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身处前两代创造的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当教养她们成为自私自利,完全重视物质享受的第三代。
      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上,大女儿苏菲亚成长一帆风顺,功课永远第一,很听话,是个钢琴家。但在小女儿的教育上,蔡美儿不得不面临一些麻烦。
      很多时候,小女儿露露是叛逆的,她对母亲说的永远只是“NO”。有一次,在莫斯科红场,因为一个吃饭的小问题两人发生了冲突,最后女儿咆哮着向她吼道:“你为什么总要逼我,为什么我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为什么我不能像其它的孩子一样?”

学习与了解聆听女儿声音
      在那天争吵之后她做出了改变,她听从丈夫的话,开始倾听女儿的声音,她开始了解到女儿真正想要什么。那一天后,她同意女儿不再练习小提琴,可以选择她想要做的事。“因为在那个时候我理解到,我可能要失去我的女儿了。所以,在那一刻成绩、小提琴都不再重要了,取代的是我对我女儿无止境的爱,那个爱让我们在这之间有更好一个沟通方式。”
      蔡美儿认为,很多人批评自己,是认为她只关注孩子的成就,还有成功。但是事实上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按钮,可以让她来选择孩子的快乐和成功时,她会毫不迟疑选择快乐,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设。
      蔡美儿说:“究竟什么是快乐?至少我认为不是一味地称赞,一时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一味地让他们去玩耍。真正的快乐是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认可,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时。”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引起轰动,就是蔡美儿讲述了自己对两个女儿奉行的“中国式严教”助其成才,迅速在英美媒体和网络掀起的一场中西教育观争论。

提出中西方父母3大不同点
      蔡美儿在文中总结出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的心理定势中有3大不同点:
      第一,西方父母非常担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非常担心孩子在没有做成某事后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断的告诉孩子:你曾经在某个测试或某个独唱会上表现的是多么的棒啊!换句话说,西方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中国父母不是。
      第二,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感激他们为其做的所有事情。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不过很可能是由于子女要孝顺父母的儒家观念,再加上父母也为了孩子做了许多牺牲,中国孩子要花很多时间来服从父母,让父母感到自豪。
      第三,中国父母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就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这就是中国女孩不能在中学交男朋友,孩子不能外出宿营的原因。
      这篇文章让《时代周刊》发表评论,作者安妮认为蔡美儿的“严教”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论,并认为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也是失败的。去年12月公布的“学生基础能力国际测评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测试结果中,美国学生的成绩悬在中游,上海学生则是大获全胜。教育专家们解释为,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更用功、精力更集中,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更多。奥巴马总统在去年12月的一次有关教育的讲话中提醒人们,美国现已处在像前苏联人造卫星领先上天的时刻,表明了他国在竞赛中超越了一直是常胜者的令人感到羞辱的现实。

美国父母惊愕是失败者?
      这位作者安妮说,蔡美儿让全美的父母们感到惊愕,“难道我们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不过《时代周刊》的另一篇文章也认为,PISA不能完全捕捉到国家之间的教育差异,此外上海也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教育水平。
      文章引发热议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读者向蔡美儿提了很多问题,其中当读者问到蔡美儿是否认为严格的“东方式”家庭教育最终能帮助孩子成人后获得幸福,但她表示运用得当是可以的,但是她同时表示“其实我不认为中国式家庭教育更好,那个节选的标题太过招摇,不是我选的。我觉得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中国和美国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
      此外,蔡美儿还表示,“我的书是一个母亲的成长故事,开头的那个人,也就是《华尔街日报》节选部分中的那个母亲,和结尾的那个母亲不完全一样。简言之,我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书里有相当一部分讲的是我决定放弃(但并不是完全放弃)那种严格的移民教育模式。”
      据中国《京华时报》报道,有不少华裔母亲指出,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绝对成功或失败的方法,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法。蔡教授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妈妈,许多教育方式过于严苛不近人情。
      有网友评论指出,蔡美儿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文化差异层面,其实如今的中西方教育观已经在无形之中融合,中国妈妈也会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并且,蔡美儿的教育目前虽然看起来是成功的,但是她对女儿的设计性太强,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将来不一定能持续下去。

专制教育导致创造力不足
      也有读者认为尽管中国式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获得全A,但这些实例都说明这种教育会导致创造力不足。读者还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证明“中国妈妈”的失败,比如过去100年来,华裔科学家只有10 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却获得了300项诺贝尔科学奖;而人口更少的犹太人则仅以占世界1%的人口,却夺得诺贝尔科学奖25%的份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斯蒂格勒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比如,要想成为一个马拉松健将,你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外,还要有一个能够胜任马拉松的体魄。天赋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蔡美儿所描述的极端教育方法就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拿到金牌,你在没拿到金牌前绝不能停止努力。
      “虎妈妈”的“这不准”“那不准”的教育方式,几乎垄断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可以自己作主选择的事项。这样的结果,孩子将很难懂得自己可以有选择的权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最终忘却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从而形成万事都以别人的眼光为转移的生存行为模式。这样的人无论做出多达的社会成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为所有的这些成就,都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自我需要。所以这样的追求,是如饮海水止渴,愈饮愈渴,愈渴愈饮。
      比一味的严厉手段,“虎妈妈”的另外一套温情攻势在摧毁孩子的人格自我上更加有效。因为在剥夺了孩子的需要之后,在孩子心灵受伤之后,“虎妈妈”更张开慈爱的双臂,把受伤的孩子抱在怀中,让孩子体会母爱的温馨。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是什么后果呢?对大部分自我天生不够强大的孩子来说,唯一的结果是:只有牺牲自己的需要,才能得到母爱,才能得到快乐。于是,为了讨母亲喜欢,甚至为了讨别人的喜欢,这样的人将永远做别人看重的事,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剥削孩子童年与人格畸形
      当电子邮件堆满蔡美儿的邮箱时,美国《纽约时报》另一位资深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也被愤怒的群众要求发表意见。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在围绕着能否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人格是否保持完整的议题上热烈讨论时,布鲁克斯却认为,严教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溺爱罢了。他认为,蔡的做法是在保护她的的女儿,不让他们参加那些在智力方面需要最高技能的活动,女儿们并不理解什么难以认知,什么不难,这种判断能力被蔡美儿完全主宰。
      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群体成员擅于读懂彼此情绪,那么该群体就具有高度的集体智慧。而显然,“虎式管教”剥夺了这种可能。并且这种技能是学校无法获得的,它是通过各种艰苦经历的磨练得来的。没有这些,孩子如何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从哪里学会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预料到别人的反应?
      “虎妈妈式教育”,代表的是美国华裔族群精英教育的一个侧面,即使真能“开花结果”,也仅可能在美国教育体系里发生。现代教育已经达成一项共识:优秀的教育应该能激发孩子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就这一点上看,严苛和呆板的“虎妈妈式教育”是站不住脚的。


深信“富不过三代”

      来自精英家庭的蔡美儿,深信“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一再强调这种家族“危机感”。
      蔡美儿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产物,她为子女预设了所谓的成功前提:接受高等教育、成绩优异、被上流所认可,然后通过严格管教打造出新的“精英”。这无形中将成功的标准变得一元化。
      据说蔡家祖先曾为明神宗管历法,后来移民至菲律宾闯天下。其父蔡少棠(Leon O. Chua)50年代到美国留学,1971年提出忆阻器(Memristor)理论,37年后,惠普公司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存在,而蔡少棠也被看做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之一,可说在科学界有一定的名堂。
      在那个时代,类似于蔡少棠这样的少数族裔往往要通过高出美国人几倍的努力才能融入当地社会,这或许体现出一种生存的焦虑。由于文化、成长经历的不同,少数族裔融入美国社会往往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父辈需要更多的付出、放弃、包容。在这一点上华人和犹太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蔡美儿说。也因此,和多数移民群体一样,蔡氏家族面临传统存续的问题,因此蔡美儿也有家族的名誉要传承。
      蔡美儿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若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2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父母观念深刻影响
      这种奋斗的理念很自然地影响到了子女教育上。在蔡美儿的印象中,父母的教育非常严格,当她年轻的时候时常会有挫折感,因为她不可以跟同学一块玩,不可以交男朋友。每天,她要跑步回家去练钢琴,而在这个时间她的同学们则在开着各式各样的派对。
      她的历史课考了第二名,父亲告诉她下次不要再给自己丢脸了。“如果让我选我仍然会这么做,这不是在伤害她的自尊而是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蔡少棠坦言。
      但这种苛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女儿申请斯坦福大学的席位被拒绝的时候,蔡少棠的回答是:“我们应该找一家好餐厅好好庆祝一下,这家有眼无珠的学校你本就不应该为他们工作。”
      更多时间,融入西方社会的东方家庭更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也被蔡美儿所认同。在她看来,因为父母的严厉造就了今天的她。“西方孩子的教育更关注的是个人独立空间中的成长。但在东方严格的纪律性是教育的核心。在我父母那个年代,他们刚刚经受战乱,他们了解生活的艰苦,在这一点上与没有经过战乱的许多美国家庭是不同的。”
      在这个华裔家庭中,老大蔡美儿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成为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两个妹妹分别是耶鲁和哈佛的硕士、博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蔡美儿那先天残疾的小妹蔡美音获得过两枚残疾人奥运会的金牌。

鼓励孩子给正确指引
      当蔡美儿都不相信自己的妹妹可以上大学时,父母却对自己的女儿充满信心,他们教她最简单的事情,包括教她绑鞋带,不断地鼓励她并最终帮助她取得了成功。“对我而言当一个‘虎妈’并不只关心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好成就,更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对他们有更好的引导。”
      在蔡美儿的家庭中,丈夫Jed总是站在她的身后扮演着一种“猫爸”角色,甚至有时不得不充当妻子与孩子之间的调解者。但他依然非常认可妻子的教育方式。
      他被妻子极具东方传统的家庭观念所吸引。在西方,父母总会让孩子随着自己个性发展,Jed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进入了耶鲁,但他的兄弟姐妹却并不一定都进入了大学。这与蔡美儿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种是东方家长严格教育制度下的成长,而另一种完全是任随天性成长的经历。
      Jed更认可东方的家庭氛围,在他看来,妻子与姐妹、父母们依然相处得非常融洽,一方面他们已经各自成为一个个体,但同时他们依然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在西方,自从孩子离开父母,这种家庭氛围就会随之淡然不少。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更支持妻子的教育方式。










0 评论:

发表评论